野史百科-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

热门搜索: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

李善长回家耕田种地,最后为何还是被斩首了?

位置:首页  »  人物野史  »  李善长回家耕田种地,最后为何还是被斩首了?
日期:2023-03-28 04:09热度:加载中...

李善长回家耕田种地,最后为何还是被斩首了?

  历史百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李善长的故事,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,和大家一起分享。

  在明太祖朱元璋年间各色血雨腥风的大案里,大明开国“左相国”李善长的被杀,可以说桩让当时多少人想不到的事儿。

  要知道,这位大明开国的“萧何”,朱元璋时打天下年间功劳苦劳一堆的“大管家”,明朝六部官制礼仪制度的制定者,多年来深受朱元璋的信任。哪怕洪武十三年,著名的“胡惟庸案”震惊天下,各色“胡惟庸党羽”手拉手上法场。与胡惟庸有着特殊关系的李善长,依然得到明太祖的保护。之后的几年里,李善长父子多次得到朱元璋赏赐,李善长的儿子还曾被委以重任。乍一看去,朱元璋与这位“老搭档”的关系,依然其乐融融。

  可仅仅十年后,即洪武二十三年,朱元璋就突然把脸一翻:仅仅因为几名御史的奏劾,就把正在崇明安度晚年的李善长揪出来,翻出了十年前“胡惟庸案”的旧账,逼得这位七十七岁的“老相国”含恨自尽,其全家七十多口老幼也惨遭株连。这位明朝开国公认的“百官之首”,人生就此凄然收场。

  可为什么?曾经视汉高祖刘邦为偶像的朱元璋,会用如此“翻脸比翻书快”的手段,对待自己的“萧何”李善长呢?

  首先一个原因,就得说说李善长所属的“派系”,那叫朱元璋自登基以来,就让朱元璋如鲠在喉的“淮西勋臣”集团。

  朱元璋能够得天下,其核心力量,正是从一开始就跟随其出生入死的“淮西籍”功臣们。早在朱元璋以“吴王”身份占据东南时,当时就有“城中高簪半淮人”的说法。待到明王朝开基建国后,“淮西人”的势力更是滚雪球膨胀,包括李善长在内的明朝“开国六国公”,清一色淮西人,左右丞相更是由李善长徐达两位“淮西文武”领衔,五十七位侯爵也大多淮西人。朱元璋每次上朝议事,只要放眼望去,几乎个个“老乡”。

李善长回家耕田种地,最后为何还是被斩首了?

  对这些“老乡”,朱元璋一开始确有“和谐”的意思。得天下后的朱元璋,还曾吐槽过“偶像”刘邦“杀功臣”的往事,多次表示要和“淮西勋臣”们“卒皆保全”。开国时一向节俭的他,更不惜血本兴建凤阳中都,就盼着有一天能和“淮西勋臣”们“荣归故里”。但“骨感”的现实是,这群曾为他出生入死的老弟兄,开国后就放飞了,尤其是拉帮结派,那是驾轻就熟,没几年下来,排斥异己的闹剧就一桩接一桩。

  比如刘基杨宪等“非淮西”的重臣,在明初开国的几年里,都受尽了“淮西勋臣”们的围堵。纵是智如泉涌如刘基,也是想辞官避祸亦不可得。最后在“淮西勋臣”们的构陷里身患重病,落得不明不白离世。“淮西勋臣”里的“新贵”胡惟庸,坐上了左丞相宝座后,更是从此撒了欢,没几年就培养出自己一套“团队”,还与北元倭寇“勾勾搭搭”,终于“作”出了“胡惟庸大案”,招来朱元璋的一通大杀。

  更为严重的是,这些为大明建国流够了血的“淮西勋臣”,明朝开国后没几年,就成了新生大明王朝的毒瘤。由于这些人各个掌握着肥沃的土地,享受着强大的特权,于是也越发肆无忌惮,破坏国家法度乃至腐化堕落,几乎都成了常事。特别是“腐化”,那更成了流行风气,这群人治国无能,收受贿赂乃至“享乐废法”,几乎样样都不用教。倘若由着这些人闹腾下去,初建的大明王朝,百分百要走上诸多“农民起义政权”短命的老路。

  所以,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来说,这群他曾盼着“一起慢慢变老”的“淮西勋臣”们,早就变成了一群必须恶整的人。洪武十三年的“胡惟庸大案”,别看株连极多,其实也只是开始。身在其中的李善长,自然也是朱元璋的“目标”之一。但对于李善长,这事儿却还是不一样。

  在“淮西勋臣”里,李善长是个核心人物。他虽然不似徐达汤和等人手握重兵。但明朝开国战争里,他其实就是“朱元璋团队”的“管家婆”,干的就是苦活累活,根子也扎得极深。而比起汉朝的萧何来,同样有着“萧何”美名的他,权力欲却更重。以《明史》的形容说“外宽和,内多忮刻。”典型外宽内忌的角色,大明第一智囊刘基的晚年悲剧,虽是胡惟庸亲手制造,但刘基的失宠与获罪,也同样有李善长一次次推波助澜。

  而且在“淮西勋臣”内部,虽然李善长早在洪武四年就早早隐退,但后来呼风唤雨的胡惟庸,最初只是宁国县一个小小的知县,就是李善长一手提拔起来。李善长的侄孙李佑,又做了胡惟庸的侄女婿,俩家正是“亲上加亲”。如此亲密关系,也令李善长在胡惟庸倒台后,惹来一阵阵喊杀声,却被当时的朱元璋硬生生摁下去。

  为什么这时朱元璋不“动”李善长?一是以《明实录》的说法,朱元璋念旧情,不忍心“动”。李善长与“半路蹿红”的胡惟庸不同,和后来被杀的蓝玉更不同,这是在朱元璋“创业”早期就跟随他的老臣子,多少次为他排忧解难。“旧情”当然极深。更重要的是“不能动”,如前文所说,李善长是一个擅长“退到背后做文章”的人,自己退休前就能“捧”起胡惟庸,对刘基也能“放暗箭”,这样一个树大根深的人,当然轻易动不得。

  放在洪武十三年,那时的明王朝,北方与西南都面临北元残余势力的威胁,经济民生更是一片凋敝,轻易乱不得。“追杀”李善长?在洪武十三年时,并不现实。所以,就算没“旧情”,朱元璋也要先忍下这口气。

  而这事儿,对于李善长来说,其实也是他最好的“全身而退”机会。如果李善长能够明白自己的处境,了解朱元璋的用心,主动“知退”,七十七岁那年的惨剧,未必就会发生。比他与朱元璋更有“旧情”,也同样有“威胁”的“淮西勋臣”汤和,不就成功脱身了?

李善长回家耕田种地,最后为何还是被斩首了?

  但这,也恰是李善长悲剧的第二个重要原因,看他七十七岁之前的表现,几乎就是步步“作死”。洪武十八年时,朱元璋就免去了李善长“勾结胡惟庸”的“罪过”,将他安置在崇明养老。但李善长却心安理得,这,就已经埋下了伏笔。

  到了洪武二十三年,七十七岁的李善长,又接连“作”了两个事:一是找“老乡”汤和借三百士兵,只为给自家修宅子。别看只是三百人,“借兵”这事儿,就触犯了朱元璋的忌讳。二是给自己的党羽求情,请求朱元璋赦免部分被充军的“故旧”。两件事合在一起,也就让朱元璋明白了:这看似公益无害的李善长,既能“借兵”,还念着“党羽”。接下来的血腥一幕,已是可以想。

  与其说,是做久了高官的李善长,在人生关键时刻犯了傻,不如说,这是性格决定命运,一个“外宽和,内多忮刻”的李善长,到了这个处境,必然会这么“争一争”。既然不能思退,自然也就栽进万丈深渊。

  而在李善长自尽后的第二年,郎中王国用愤怒上书,一字一泪痛陈了李善长的冤情。几乎是做好了上书后被朱元璋处死的准备。但朱元璋却“虽不能用,亦不罪也”。确实,他何尝不知道李善长是冤枉的,但事情重来多少遍,他都会这么对李善长。

  封建皇权争斗的无情冷血,看过朱元璋李善长这对老哥们的“旧情”,就有多少唏嘘在其中。

  免责声明:www.yesbaike.com只负责收集整本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

【相关文章】

李善长都已经告老还乡了 朱元璋为什么还要杀他和家人

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?(李善长何时投靠朱元璋)

李善长和刘伯温谁官职高?他们分别是什么官职?

李善长是怎么死的?他为什么不得善终?

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接近80岁的李善长?

标签:李善长  明朝  
THE END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7191.html
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

热点阅读